SATA比IDE牛多了,带宽更快,还支持热插拔,不用搞什么主从跳线,直接取代IDE妥妥的。
IDE全称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,现在超主流的硬盘接口,光驱啥的也用它。发展这么多年,成熟、便宜又稳定。IDE用40芯或80芯的扁平线连硬盘和主板,一条线上最多挂俩设备(硬盘或光驱)。以前还得插个IDE多功能卡在主板上再连IDE线,现在这卡早被淘汰了。现在的主板自带两个IDE口,比那功能卡便宜又好装。IDE分UDMA/33、UDMA/66、UDMA/100、UDMA/133几种。1996年底,昆腾和英特尔弄了个Ultra DMA/33的新EIDE接口,因为传输速度是33MB/s,就叫UDMA/33,后面的命名规则一样。Ultra DMA厉害啊,用时钟脉冲的上升和下降沿当选通信号,就是每半个周期传一次数据,这样最大外部传输速率从16.6MB/s翻倍到33.3MB/s。而且它用总线控制,在硬盘上有内存通道控制器,能大大降低硬盘读写时占CPU的比例,从92%降到52%,这是它的一大作用。想实现Ultra DMA功能,得有支持它的主板和驱动程序。所有IDE硬盘接口都用一样的40针连接器。
然后说SATA,这个更先进,慢慢就把IDE干掉了。
IDE全称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,现在超主流的硬盘接口,光驱啥的也用它。发展这么多年,成熟、便宜又稳定。IDE用40芯或80芯的扁平线连硬盘和主板,一条线上最多挂俩设备(硬盘或光驱)。以前还得插个IDE多功能卡在主板上再连IDE线,现在这卡早被淘汰了。现在的主板自带两个IDE口,比那功能卡便宜又好装。IDE分UDMA/33、UDMA/66、UDMA/100、UDMA/133几种。1996年底,昆腾和英特尔弄了个Ultra DMA/33的新EIDE接口,因为传输速度是33MB/s,就叫UDMA/33,后面的命名规则一样。Ultra DMA厉害啊,用时钟脉冲的上升和下降沿当选通信号,就是每半个周期传一次数据,这样最大外部传输速率从16.6MB/s翻倍到33.3MB/s。而且它用总线控制,在硬盘上有内存通道控制器,能大大降低硬盘读写时占CPU的比例,从92%降到52%,这是它的一大作用。想实现Ultra DMA功能,得有支持它的主板和驱动程序。所有IDE硬盘接口都用一样的40针连接器。
然后说SATA,这个更先进,慢慢就把IDE干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