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答数
4
浏览数
2215
和前同事聚餐,期间互加微信,有个前同事说他回家再加,没流量了。那家餐厅的WIFI信号不好。
我们都心照不宣,他在工厂工作,薪资微薄,流量不舍得开,因为开了就意味着多花钱。回到家有WIFI再上网,是很多人的习惯。
在我的手机有10G流量之前,如果外出也经常会找有WIFI的地方蹭网,特别是到了月底。
河南民工地铁站内蹭WIFI给妻子打电话,让我很感动,也很辛酸和不安。
一是身在外,惦记着家里的妻子,这份情感很可贵;他那一身沾满粉尘的工装,有着朴实的劳动者的本色;
二是如果他所工作的地方、老板能提供WIFI信号,他就不用跑那么远了,也不会成为“焦点”。这样的焦点也许会让一个人感到难堪,让他的妻子孩子不舒服,毕竟让人看到拮据不是件好事吧?谁允许别人随随便便就自己曝光到网上?
在建筑工地增加一处能上网的地方,能花得了多少钱?作为承包方,可不可以向民工提供更人性化的基础的设施和保障?
或者,相关部门也可以出台针对民工的特别的流量套餐,甚至提供免费的服务。
我相信,会有改善和改变的这一天的,当一个民工也能随时随地上网,不用顾及还会多花钱,说明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建设真正走在了先进行列,说明国民普遍的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。
感谢地铁站、感谢机场、感谢火车站、长途汽车站、银行等等公共场所和机构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提供了免费的WIFI信号方便人们使用,虽然有些场所有上网时长的限制,但已经极大地方便了民众。
有网可蹭的地方越多,说明这个社会的通讯更发达,更便利,更有服务意识。当民工们为一个城市付出汗水和努力时,城市也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:还有哪些基础的设施和服务,我们能够做得更好?包括为外地民工提供上网的方便,以及其它。
丁是丁:专栏作者,书评人。新书《你与更好仅一步之遥》在全网热销中。自媒体公众号“丁是丁(ID:dsd555555)。
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新闻里面的“蹭”字,这个字是在给民工朋友贴标签,同时也是在不友好的界定民工朋友的阶级身份。
地铁站里的WIFI作为一种公共资源,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呢?那为什么其他的人掏出手机就叫用WIFI,而民工朋友用就变成了蹭WIFI呢?
这位民工朋友跑到地铁站用wifi,即便是因为出租房里的网络资源需要钱,也不能用蹭这个字眼,这其实就是对他潜在的一种歧视和伤害。
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件事的时候,可以选择很多种角度,虽然大打悲情牌很容易带起流量,但是规避对新闻当事人的潜在伤害,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该做的。
在我看来,这位民工并不是用不起网络,很多民工的工资也不低,他考虑的问题无非两个,第一个是节约钱,但并不是他用不起;第二个他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没那么大,所以他选择使用公共资源。
换句话说,他其实很会过日子,而不是新闻里塑造的那么悲情。但是,媒体偏偏就喜欢干这种夸大其词的事情,找一个最省力的切口,打开这个事件的肌理,再进行所谓的深度挖掘,最后将事件导向成现在的局面。
作为一个跟媒体经常打交道的人,我太知道这种手法操作了。但是,我们的媒体能不能有点自己的思考呢,能不能动动脑子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呢?可不可以不要把人标签化,民工就一定是穷苦的,悲情的的吗?
马云爸爸,或者各位移动联通电信的老大们,过年给民工们送一张流量卡吧!
真的看着让人很心酸,同样是打电话,我们现在一个月的电话费一点都不心疼,还有人在蹭WiFi给妻子打电话。
这样的民工值得成为榜样!因为他虽然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,依然不忘自己的妻子,可见,对家庭的爱有多深。
可是,我们有些人天天对着妻子,却从来没有这些感动的举动,你有没有惭愧?
所以,这样的人,我觉得有爱,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。真应该让我的老公也看看。
一方面我很羡慕他的妻子,另一方面,我也觉得他的妻子一定是一个贤惠聪明的妻子。因为她能让自己的老公想着自己,利用各种方式联系自己。
这应该是一个温馨而有爱的家庭,因为他们在彼此牵挂,这种情形,想想都觉得好幸福。
所以,即使我们没钱,但只要有爱,还有什么不能过去的坎吗?
相比而言,有些有钱但却没有爱的家庭,反而过得不那么快乐。
幸福,就在生活的一点一滴,就在这一件件温馨的小事上。
看到这样的情景,你会想给谁打Call呢?你的妻子,你的父母,还是朋友?马上又要过春节了,在外的游子已经开始买车票准备返乡了,您想不想家人呢?
那么,我们就满足他们的小小心愿吧,希望马云爸爸,或者各位移动联通电信的老大们,过年给民工们送一张流量卡的,请点赞吧!
用活色生香的心理学自我疗愈——素心心理画(ID:suxin1920)给你更多。